首页 > 盐津新闻 > 正文

盐津竹产业经济迈上转型发展快车道
2017-12-22 10:15:52   来源: 县委宣传部   作者: @

“一基地、四竹园、三龙头、三网络”

盐津竹产业经济迈上转型发展快车道

        近日,笔者从盐津县扶贫产业现场会上获悉,该县在竹产业发展上规划建设“一基地、四竹园、三龙头、三网络”,拟用3年时间,把盐津打造成滇东北最具特色的竹产业基地。培植竹子基地47万亩,年产值可达3亿元;同时,建成2个纳规加工企业。竹产业链覆盖10个乡镇、35个贫困村,利益联结贫困户4500户15000人。

        据了解,竹产业是盐津县优势产业之一。该县现有竹林资源40万亩。良好的自然条件、优越的地理环境、丰富的资源存量和自成一体的种植技术,为盐津县竹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经过多年的发展,盐津县笋用竹已在一定区域形成经济发展和群众增收的重要支柱型产业。然而,竹产业的发展市场单一、优势特色不明显、组织化程度低、基础设施落后的问题让竹产业带动脱贫的能力得不到更好的显现,全县竹子产业可持续发展面临挑战。转型发展竹产业经济势在必行。

        今年以来,盐津县以“5+N”扶贫产业战略思路为总领,着力提高林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提升竹产业效益、产业扶贫效能。立足丰富的竹类种源资源,以“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为目标,以巩固完善竹资源为基础,利用市场引导、精深加工带动,依靠科技支撑、平台完善、利益联结群众机制为核心,把增加农民收入、带动脱贫致富作为根本出发点,持续增强竹子产业产业龙头企业的带动力和辐射力,不断提升全县竹产业发展水平,逐步形成贸工竹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的竹子产业体系。

        该县规划用3年时间,把盐津打造成滇东北最具特色的竹产业基地。确定提质增效、拓展市场,提高竹产品附加值为建设目标,从今年起至2019年,全县竹产业发展以“一基地、四竹园、三龙头、三网络”的“1433”举措实施,推动竹产业经济转型发展新格局形成。届时,全县竹产业规模可达47万亩,年产值可达3亿元。同时,还将建成2个纳规加工企业。竹产业链覆盖全县10个贫困乡镇、35个贫困村,利益联结贫困户4500户15000人。 依托竹产业资源优势和“1433”的竹产业化发展举措,盐津县走上了竹产业经济转型发展快车道。

        打造一个基地。依托庙坝、柿子、豆沙、中和、普洱的高山地带,建设筇竹、方竹等为主要内容的笋用竹长廊基地5万亩;以沿河、沿路、集镇治理第一层面山和水域为重点,在庙坝、柿子、豆沙、盐井、普洱、滩头建设慈竹、硬头、毛竹等竹品种为核心的材用竹长廊基地20000亩;在庙坝、柿子、豆沙、中和、普洱适宜区,改造筇竹、方竹为重点,建设标准高产基地10万亩。到2019年,全县培植竹子基地达47万亩(笋用竹35万亩,材用竹12万亩)。

        创建四个竹园。以庙坝、柿子、豆沙等竹资源为主要片区,建一个5000亩的竹子体验观光园;以普洱筇竹资源为重点建一个3000亩的竹子科普园;在中和建一个500亩的本地竹种竹博园;以牛寨楠竹为主建一个集竹食品、竹子工艺和休闲观光为一体的1000亩竹子艺术园。

        培育三个龙头。以竹银华山、林森食品加工企业为主,通过招商引资或整合壮大现有规模,扶持一个竹笋加工龙头企业,实现县内年加工竹笋6000吨以上。依托对口扶贫盐津的广东中山榄菊集团,以盐津竹纤维厂和津华竹产业合作社为支撑,扶持一个以竹纤维、造纸和竹炭为主,年加工30000吨以上的竹材加工龙头企业,3年后加工能力达100000吨。以“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扶持一个竹雕、竹编、竹饰品为主的工艺企业,力争年产值1000万元以上。

        建设三个网络。营销电子网络。整合花卉苗木等县内产业网络平台为同一个网络平台,同步建设竹产业电子交易网络。技术服务网络。与高校和科研机构合作,整合力量组建专家小组服务标准基地建设,统一技术标准、统一改造模式,形成适合全县生竹高产高质稳产的技术规范。同时,推行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公司+专业合作社+基地+大户模式,实行入股林业。竹林公路网络。围绕竹林分布走向,加大镇村公路基础投入。建设竹子基地长远发展,竹农生产生活大力改善,生态修复可持续,全域旅游稳推进和激发脱贫内生动力为一体的林区公路网150公里,串通所有林区公路,让竹资源、竹农、竹子产品串成一条助推脱贫致富的链条。


盐津县委宣传部
电话:0870-3035902 传真:0870-3035905
EMAIL(投稿邮箱):yjxcb@vip.163.com
滇ICP备05006878号
云南网警备案信息网上报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