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建言献策 > 正文

共享发展理念及其社会主义本质
2018-01-11 08:48:42   来源: 盐津县委党校   作者: 罗晓明

  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其中共享发展理念尤其引人关注,它注重的是公平正义,和老百姓的生活密切相关。坚持共享发展,是坚持其他四种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一切的发展,都是为了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坚持共享发展,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增强发展动力,增进人民团结,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因此共享发展又具有社会主义本质的属性。

  第一,共享发展的主体是全体人民。根据毛泽东思想,现阶段人民是指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从另一个方面来看,人民既指个人,又指不同群体,但当前着重指不同群体,因为当前我们国家和社会面临的主要不公平是群体之间的不公平,首先需要解决的也是群体之间的不公平。个人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是指无论身份地位、职业属性、财产收入、能力素质如何,每个人能参与到经济社会发展中去,以此实现自身价值、服务社会、造福民众。这是实现共享发展的最高价值追求,也是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具体体现。城乡、地区、阶层、性别、民族等不同群体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是实现共享发展的较低层次的价值要求。群体共享发展成果不同于个人共享发展成果,前者是指不同群体之间共同平等享有发展成果,但是群体内部不一定共同平等享有成果,后者则指每个人都能平等的享有发展成果。当前我国实现共享发展,有必要把握这二者之间的关系,看到实现不同群体之间共享发展成果是实现每个人共享发展成果的前提和基础,也是重要的途径与方法。

  第二,共享发展的客体是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经济社会发展成果首先是指包括收入、资产在内的物质资源,而且着重指社会公共服务,尤其是基本公共服务,例如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公共卫生服务等。在物质层面当前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主要体现为公共服务尤其是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的增强,旨在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十八届五中全会指出,坚持共享发展要从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要提高公共服务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要实施脱贫攻坚工程,提高教育质量,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促进就业创业,缩小收入差距,建立更加公平和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推动健康中国建设等。“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经济社会发展成果还包括文化等精神资源,尤其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在精神文化层面当前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主要表现为文化产品、文化形式更多地惠及全体人民,也致力于人民文化水平、综合素质的提高。此外,经济社会发展成果还包含民主参与、民主选举在内的政治资源以及青山绿水等生态资源。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包括多种资源,不宜单纯理解为收入、财产等物质资源。

  第三,共享发展的标准是平等而不是平均享有发展成果。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经历了从“过度重视公平”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从“再分配更加重视公平”到“共同享有经济发展成果”的发展阶段。当前重视全体成员共享经济发展成果,是为了矫正较长时间的分配失衡,重新平衡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既不过度重视效率,也不犯平均主义的错误,而是共同享有经济发展成果,允许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别。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在提高效率增加总财富的同时也出现了资源配置的不公平、权力异化等问题,进而导致了公平正义的部分缺失,共享发展理念就是为了纠正这些问题而提出来的。平等享有发展成果既保障了个人和群体都享有经济参与、政治参与、文化参与的权利,又保障个人和群体得到基本生活保障和形成基本能力,同时救济性、保险性、补偿性的再分配的力度和覆盖面涉及到全体人民。

  第四,共享发展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的本质也是实现共同富裕。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我国民众在收入分配、家庭财富、基本医疗、就业服务、义务教育、文化生活等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感到了不可避免的差别,尽管国人更倾向于强调个人才干和勤奋在造成人们贫穷和富裕方面的作用,但是相对于获得感,不少人感受更多的是不公平。这种不公平不是绝对的,而是一种相对不公平,相对不同阶层、群体、不同区域之间的不公平。共享发展始终坚持人民至上价值取向,坚持一切发展为了人民,一切发展依靠人民,一切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让广大人民群众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有更多的获得感而不是抱怨不公平。在坚持人民至上的前提下,坚持先富带后富,坚持平等而不平均,坚持共同而不同步的原则,不断推动全体人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盐津县委宣传部
电话:0870-3035902 传真:0870-3035905
EMAIL(投稿邮箱):yjxcb@vip.163.com
滇ICP备05006878号
云南网警备案信息网上报警